盤點2012我國核電等電力政策之最
返回列表來源:阜錦機械發布時間:2019/9/20
不研究政策的企業家,絕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家。不擅長把握政策溫度的企業,也絕成不了一個優秀的企業。
政策中往往體現出國家、省、市各級政府的產業導向和項目、資金的扶持方向,換言之,政策蘊含商機。所以,身為行業領軍者,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功就是認真研究政策、及時掌握信息、積極對接項目。先于人、快于人、多于人,才能好于人。
最小心謹慎的政策:核電開閘
因去年春天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而停擺的中國核電建設終于在2012年年末重新啟動了。
近年來,中國各地掀起核電建設的高潮,就核電機組在建規模來看,我國已居全球首位。如此規模,加上仍在不斷高漲的熱情,難免有安全之虞。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適時敲響了警鐘,也給了中國核電產業一次反思的機會。
經過了一系列的核電安檢,去年10月24日,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討論并通過了《核電安全規劃(2011-2020年)》與《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(2011-2020年)》,并對“十二五”后3年在建核電機組的建設進度,及新核電項目選址限定等重大社會關注問題作出了原則性規定。
在將電力需求與核安全綜合考量之后,國務院最終作出了“穩妥恢復正常建設”的決定,并對已經領到出生證、有待“十二五”后3年開工的核電機組,明確提出“新開工核電機組的安全標準必須全部符合國際三代核電安全標準”這一準入門檻。
這一次會議被看做是核電重新起航的標志,也使得焦慮已久的國內核電及相關產業稍稍松了一口氣。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內陸核電項目并未同步解凍。會議明令,“十二五”時期只在沿海安排少數經過充分論證的核電項目廠址,不安排內陸核電項目。
如此決策可謂用心良苦,一來將核電產業“大躍進”的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中,一舉肅清了核電產業初現的浮躁氣氛,二來又堅定了安全高效發展核電的決心,從產業和技術兩方面指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。
福島核泄漏的陰霾遠未散盡,和技術與資金相比,眼下實現核電強國夢的難點,或許更多的在于如何獲取社會輿論的廣泛理解與支持。
最滿載期望的政策:分布式發電
繼去年歐美“雙反”之后,印度也緊隨其后加入了對華光伏產品的反傾銷陣營,國際市場環境的急劇惡化讓眾多光伏企業苦不堪言。同年,我國風電產業也是險象環生,嚴峻的“棄風”和“消納不暢”使其“太 ”至極。